从结构上看,消费贷款是居民债务的主要成分,占比接近八成,而消费贷款中又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
第二,资本市场成为科技金融的生力军。三是研究和发掘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增信手段和模式,努力畅通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间的信用信息渠道。
五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与运营优势,加大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助力科技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一方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真正建立由产业和企业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避免过度干预和低效干预,也不能简单地把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模式、创新要素任意叠加,而是要依托现代科技创新的前沿特点和前瞻路径,依靠金融的力量打造新型创新联合体模式,激发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内生动力。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和专业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创新租投联动模式,努力为科技企业提供兼具定制化和标准化的特色产品,在协助科技企业融资的同时,与企业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对此,政府与监管部门要从优化科技金融生态入手,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土壤的改良。
作者: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杨涛 进入专题: 科技金融 。增强科技企业的发展韧性与金融需求能力。大力发展数字科技金融,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八是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的业务不确定性较强,信息标准化、透明度和披露程度都有待提高,自身也缺乏充分的金融有效需求能力。四、抓住推动科技金融创新的重点环节(一)基于科技金融需求侧的探讨兼顾科技企业与科技创新活动。具体而言,对于科技金融,需要从科技金融需求侧的狭义视角和广义视角以及科技金融供给侧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另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信息,截至202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多部门在北京、上海、济南等7地设立了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是通过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进而真正落实到产业层面,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的良性循环,带动经济效率提升,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被视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二)基于科技金融供给侧的探讨持续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一方面,各类科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只有满足好科技企业的各种金融需求,才能在企业微观层面上保障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顺利推进。例如,近两年国务院和各部门针对供应链金融制定了多项政策,为促进和规范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形成了制度框架。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近14万亿元。适当提高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估值的包容性,支持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各类支付工具实施重组等。
有力支持了科技企业的多元化风险融资需求。例如,信托公司可结合科技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依托大数据和新技术,探索押品差异化管理、线上化管理和动态化管理新模式,提供动产和权利融资及相关信托金融和法律服务,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信托、数据信托、数字供应链信托等新型权益管理与服务。一方面,我国的基础性科技研究与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如果仅靠政府财政资源支持,可能会陷入撒胡椒面式(即资源使用的平均主义,平均分摊,所谓阳光普照式的分配方式)的困境,如果依靠金融资源支持,则需要有与长期风险相匹配的模式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连续3年保持25%以上的较高增速。
根据我国政府的相关政策,科技创新企业通常可分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做好金融工作,不能就金融谈金融,更不能搞脱实向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我国金融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强化金融市场规则建设,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建成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以及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4家银行和1家保险公司被列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注重服务导向是让金融回归本源的重要策略方法。
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隐患仍然较多。又要保证金融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比如,金融科技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但也可能带来网络安全风险、市场垄断、数据权属不清等问题。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明确底线、守住底线,把握发展主动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必须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全面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深刻认识理论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取得重要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纵观世界近现代史,重大金融风险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巨大。
二是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
金融开放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要优化融资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支持,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构建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更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矫正资金要素配置扭曲,提高金融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金融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找准发力点,针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养老需求、数字转型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量。金融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以三个着力作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党领导下的金融事业始终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深刻阐明了金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必须聚焦三个着力。从规模上看,我国是金融大国,但从竞争力特别是控制力上看,我国离金融强国还有差距,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
留言0